何迪夫:棒球织纽带,志愿连湾区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棒球为线,串起湾区体育协作网

清晨的深圳大运中心棒球场,十几名香港青年球员正跟着广东教练打磨击球动作。场边驻足观望的何迪夫掏出手机记录这一幕,笑着说:“以前香港球员想找专业场地训练要等半个月,现在借着十五运的东风,‘一小时生活圈’真成了‘一小时训练圈’。” 作为香港棒球总会会长,这位深耕棒球运动十七年的 “老体育人”,正用一根小小的棒球,编织起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协作网络。

2018 年以义工身份接任香港棒球总会秘书长时,何迪夫就面临场地资源匮乏的困境。香港寸土寸金,标准棒球场仅有 3 块,青少年球员常常要在足球场临时划线训练。2023 年升任会长后,他立刻将目光投向大湾区:“广东有 20 多块专业棒球场,还有成熟的青训体系,为什么不打破地域壁垒?” 在他的推动下,香港棒球总会与广州、深圳、中山等地的体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,建立 “湾区棒球资源共享平台”。如今,香港 U18 青年队每月都能到广东开展集训,广东球员也常赴香港参与高强度对抗赛,两地棒球水平在交流中同步提升。

十五运的筹备让这份协作更具深度。作为粤港澳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赛事,棒球项目的跨区域办赛需求被提上日程。何迪夫牵头组建 “湾区棒球赛事协调小组”,从场地标准统一到裁判资质互认,从运动员异地注册到赛事后勤保障,逐一破解跨区域办赛难题。“去年有场测试赛,香港球员早上从新界出发,上午在东莞参赛,下午就能回港上课,这种效率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 他的话语里满是欣慰。

何迪夫:棒球织纽带,志愿连湾区

志愿为桥,架起青年融合连心路

“30217 份申请!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义工招募成果。” 在 2025 年 3 月的粤港澳志愿服务交流活动上,何迪夫亮出的数字引发全场惊叹。作为香港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主席,他全程主导十五运香港赛区 “义工计划”,从招募公告发布到培训体系搭建,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。

这份成绩的背后,是十几年志愿经验的积淀。2008 年,何迪夫带着 30 人的团队赴北京奥运会学习志愿服务,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标准化赛事服务体系。回来后,他牵头组建香港志愿者协会核心团队,从奥运健儿访港团保障到本地体育赛事服务,一步步打磨队伍专业度。2024 年 9 月,内地奥运健儿代表团访港期间,他带领 150 名志愿者完成 12 场活动保障,其中 95 后、00 后占比超六成。“我们特意增加运动员与青少年的互动环节,让年轻人在服务中感受体育精神。” 何迪夫说,那次活动后有 30 多名志愿者主动报名十五运服务,“体育成了最好的动员令”。

为了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青年融合的桥梁,何迪夫主导设计 “湾区志愿伙伴计划”。香港义工与广州、深圳的志愿者结成对子,通过线上培训、线下联合演练提升协作能力。澳门籍志愿者黄俊瀚在深港协作培训班上结识了香港伙伴陈敏,两人共同负责棒球测试赛的无障碍服务:“从陌生到默契,我们在打磨服务流程的同时,也读懂了彼此的文化。” 何迪夫还推动建立 “志愿服务积分互认机制”,湾区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可在三地兑换培训课程、赛事门票等权益,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参与热情。

青春为墨,书写全运协同新篇章

“传球要稳,交流要诚,就像湾区协作一样。” 在 “G21+2 青年季” 粤港十五运嘉年华的棒球体验区,何迪夫手把手教青少年传球技巧。这场 2025 年 8 月启动的活动,汇聚了粤港两地近千名青年,通过 12 项运动体验和足球交流赛,让体育成为青年沟通的共同语言。

beats365,beats365,beats365官方网站,beats365亚洲版官网

作为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常务副主席,推动青年融合是何迪夫的另一份使命。他创新提出 “体育 + 志愿” 的青年培养模式,组织香港青年志愿者深入大湾区乡村开展 “棒球公益课堂”,既为乡村孩子带去运动快乐,也让香港青年感受内地发展脉搏。“有个香港大学生回来告诉我,以前只在课本上知道‘乡村振兴’,亲眼看到广东农村的变化才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分量。” 何迪夫说,这样的转变正是他所期待的。

从 2010 年首次参与奥运健儿访港志愿工作,到如今统筹十五运湾区志愿服务,何迪夫的记事本里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计划:“下一步要推动建立湾区棒球青训基地,还要开展志愿者跨境交流营……” 在他看来,十五运不仅是一场赛事,更是湾区协同发展的 “催化剂”。

夕阳下,棒球场的灯光渐次亮起。何迪夫望着正在并肩训练的粤港澳青年球员,仿佛看到了湾区融合的未来图景。“棒球会落地,志愿会接力,而青年的友谊会一直延续下去。” 他的声音里,藏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期待。